一、建筑設計的研究
從單一建筑設計(含室內設計)——群體設計——城市設計——城市規劃——區域規劃,均離不開空間設計。空間設計成為建筑設計的主角,成為建筑學研究最重要,也難于研究,也是最普遍的問題。
二、學者研究(幾種普遍的建筑設計理論)
古今建筑發展的過程中,是一種及其綜合、各種矛盾交織在一起的運動形式,就如何抓住建筑本質問題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各學派紛繁嘈雜,各抒己見,目前建筑主流歸納為以下幾種:
唯美的、純美的觀點:認為建筑是藝術,只有通過揭示建筑藝術性,才能抓住建筑本質,即將建筑等同于藝術品的設計。
技術至上主義:認為通過建筑技術的不斷更新與創造,來解決建筑的本質問題。
如:住宅是居住的機器——皮阿諾、羅杰斯等人。
結構功能論:認為建筑的功能才是建筑的本質,只有將功能問題在使用上滿足人們的要求,建筑才能“用”。
如:功能主義 Modernism 格羅比烏斯 邁耶 Le Cobusia
精神分析學派:通過哲學、文學等潮流,來揭示建筑的實質。
后現代主義(Post-Modernism):強調文脈、象征、隱喻、符號、語意等方面,主要受文學流派的影響。
結構主義:后結構哲學流派。德里達
宗教神學建筑:“顛倒”、“顛覆”、“破壞”等。
有機環境決定論:與生物學的交叉。
賴特(Wright):有機建筑論。
當代:
綠色建筑:與自然環境、高科技、材料優化、低能耗、低資源浪費整合建筑。
生態建筑:改善生態環境。
景觀建筑:形象美化與景觀。
仿生建筑:悉尼歌劇院。
國際主義:芝加哥學派——后國際主義——經濟全球化——新的雷同(統一)。
以上前五種研究幾乎主導了上世紀以來建筑學界對建筑設計理論的系統研究,但從六種研究中均離不開對建筑空間問題的系統闡述與分析,只有抓住空間這一最為核心的演變,才能揭示建筑最本質的理論根源;才能更好地確立科學的建筑觀,找到最現實、最基本地解決建筑的根本方法??臻g一直是“功能-精神-技術”等的載體,各種新功能、精神、觀念、技術均通過空間反映出來。
空間最基本的概念
1. 對空間最早的闡述可追溯到二千年前老子《道德經》:“??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即:實體是具體的物,空虛處起作用。實體之所以有數量,正因為空虛處為之起作用,借助于“有”創造空間的“無”。
2. 空間的概念
虛與實的辨正關系。在一幅書法中,筆畫之間的“空虛”為虛,虛中有實,實中有虛,相互聯系,互為補充,構成“字”體。
空間:即相對于實體而存在的一種虛渺的感覺。
空間圖解:
空間的研究已成為幾乎所有視覺造型藝術設計研究的主要問題之一。如:書法、美術、雕塑、建筑、裝潢等。
空間的類型:
?一維空間:即“無”、“空”。
?二維空間:平面、平面形與“空虛部分”構成,突出“輪廓”的形。
?三維空間:立體,突出“量”的感覺,空間量、雕塑是三維空間??。
?四維空間:體量本身運動部分的空間、被挪動時的空間。觀賞或使用者的空間,作用于周圍的空間即“勢空間”或知覺力場,加入了時間因素。
空間的特征:限定性、通透性、參與性、動線、序列性五個方面。
o空間的限定性:以“以之則為利,無之以為用”。空間是無限的,也是無形的,必須把廣漠的空間作為分隔,才能使之無限變為有限,無形變為有形,即空間借助于實體的形的存在而成為有用的形。
?一般人們僅注意實體,空間形態是在不知不覺中被感受的,它傳遞的是實體之間的相互關系,表現出張力的變化,“氣”的動力。
?認識空間是人類意識進化的表現,古代僅注重實體,而今空間被當代設計所重視。
?限定的元素:
?面:具有分隔作用。
?線:排列的線,縱橫交織的網格都表現出限定的效果,但線的限定弱于面。
o內外的通透性
空間的形態不是一成不變的,它具有一種“流動性”??臻g以圍合與分隔來分又可變為:外空間和內空間,它們之間就有一種通透性。
?內部空間:空間形態能夠讓人進入其內部并從事各種活動,稱“內空間”,它既包圍空間又被空間所包圍。
?外部空間:在空間體(內空體和實體)的外部觀看其外表形態并領略許多空間體作為分離限定的效果的空間。即無頂蓋的空間,包圍“內部空間”的空間,稱“外空間”,內外部空間具有滲透與流動性。
o人的參與性
無論是外還是內部空間,都是“人性”的空間,著重要體現出人的參與性,人可在空間內外部觀賞和使用。
o空間的動線:是空間形態創造的核心。主導空間運動的力線,稱動線,它有兩種形式:對稱線和非對稱線。由于這些動線是空間形態變化的動力。
o空間的序列性
一個較復雜的空間組合,往往連續性的起伏與變化,具有序列感。一般分為五個階段:
?起始階段(前奏):開端,第一印象。
?過渡階段(引子):延伸、引導、誘導、期待。
?高潮階段(高潮):核心、中心、頂點。
?過渡階段(回味):聯想、思索、回味。
?終結階段(尾聲):良好的結束,畫句號。
人對空間的感知
物理空間和心理空間
?物理空間:實體所包圍的、可測量的空間,即空隙和空虛。
?心理空間:沒有明確邊界卻可以感知到的空間,它來自物理形態對周圍的擴張。
?空間感實質是一種潛在的運動感,是人們對形態所具有的“視覺勢能”的感受,而不是大小、長短、正歪、明暗、鮮濁等的變化,而是“?實與空蕩”的變化。
創造知覺力場
空間的緊張感
?形態具備脫離原有狀態的傾向,如同“箭頭”有一種動或啟動的可能,主要用于創造動勢和動態。
?兩個分離的形態構成一個整體的最大距離,超越這個距離,則因分散而不成其為一個整體,小于這個距離,雖然能構成整體,但或者失去兩個形態分離的意義,或者雖是兩個形態卻感到擁擠、堵塞。多用于創造一體感的張力組合。
強調空間進深
進深:指前后的距離。
強調進深就是在有限的前后距離中創造出超越有限距離或是無限的進深效果來,其基本技法是利用人們的透視經驗或造成懸念。
空間的流動感
指空虛形態的擴張作用,通過“分隔與聯系”、“引導和暗示”創造出空間的滲透感與層次感,中國傳統園林“對景”、“借景”。
1. 基本空間力象的構成
空間限定的基礎
限定空間有兩種形式,即中心限定和分隔限定。
空間限定的要素與條件
?限定形式:指天覆、地載、圍截,指的是限定的基本方位,它決定空間力象的根本機能,是空間限定的核心。
?限定條件:指形狀、狀態、數量和大小,指的是表象態勢,它決定空間力象的表情效果。
?限定程度:指顯露、通透、實在,指的是實質情況,它決定空間力象的質量。
中心限定的形式:是指力動的始點和終點。
中心限定的形設立主要是線、面、塊體的設立。
若與地載結合:
線呈現挺拔之力
面呈現凝聚之力
塊呈現雄偉之勢
若與天覆結合,則出現輻射、吸引、收攏之力。
分隔限定的形式:分為天覆、地載、豎斷、夾持、合抱、圍合六種形式。
天覆:具有漂浮、俯沖之力,也有控制、庇護之勢。天覆的高度對空間力象的影響效果很大。
?當天覆的寬度與到地面的距離之比小于1時,引力感強,使人感到壓抑。
?當天覆的寬度與到地面的距離之比等于1時,引力感使人感到親切。
?當天覆的寬度與到地面的距離之比大于1時,引力感弱,使人感到虛幻高爽。
地載:具有起伏波動之力,亦有平靜和緩和之勢。
局部地載還可以作區域劃分,產生靈活有意識的誘導作用。呈現以下四種感受:
?輕松感:汝曲線地載,靈活有意識的誘導作用。
?突起感:有隆起騰達之勢,令人興奮。
?凹陷感:有降落隱蔽之勢,圍合性很差。
?架空感:有蒞臨探海之勢。
豎斷:在空間中,豎斷象閘閥一樣具有阻截作用,與地載相結合,造成流動迂回之勢,分三種類型:
?“│”型:其攔截或分隔能力與高度有關,低空間流動,高則空間迂回并造成庇護感。
?“┬”型:如隅,是安靜而愉快的空間,越接近空間的角頂,滯留感就越強。
?“┌”型:角內與“┬”型相同,而隅之外側因有誘導性作用具有更強的迂回性。
夾持:具有分流作用,與地載相結合,有誘導之勢,分兩種類型:“╱╲”和“││”。
?“││”平行者,開放端有很強的方向感,故具有空間的引導作用,作延長處理,可產生限定性的流動感。
?“╱╲”不平行者,能帶來戲劇性的透視變化,使得空間具有特殊趣味。
合抱:具有擁抱、駐留之勢。隨面的長短分布不同,駐留的形式各異。一般呈現四種形式:
?底立面與兩側立面長度之比為1:1時,平面對角線的底角為45度,感覺為全封閉。
?底立面與兩側立面長度之比為2:1時,水平面對角線的底角為30度,此時為封閉感的界域。
?底立面與兩側立面長度之比為3:1時,平面對角線的底角為18度,此時空間的感覺為開敞性。
?底立面與兩側立面長度之比為4:1時,平面對角線的底角為14度,此時空間的感受為不封閉。
圍合:具有凝聚升騰之勢,完全圍合的空間缺乏自由之勢,隨著面的環繞狀態不同,凝聚的程度也部一樣。
空間限定的具體變化
有室必有虛,空間形態的存在必須借助于實體,而實體決不是“空中樓閣”,必須存在于地表面,所以限定的空間形式離不開地載這一條件。
若要把中心限定和分隔限定具體化,必須復合幾種空間力象的構成要素,即復合天覆、地載、豎斷、夾持、合抱、圍合、中心限定鄧因素。
然而在綜合中,必須突出重點,主次分明。
基本空間力象變化
限定面而促成空間狀態的變化,不同的空間限定面使空間狀態發生,對空間的感知產生變化。
o地載:四種空間的限定面,產生空間狀態的變化。
?平地:無垂直限定面,使人感到輕松、自由、安全,視覺上缺乏空間的垂直限制,產生空曠與孤寂感。
?高低起伏:起伏平緩,給人以美的享受和輕松感。陡峭崎嶇,易造成人的興奮和恣縱的感覺。
?臺地:有開闊的視野,富于層次,容易構成筆直正交的軸線和引人注目的透視感。因視線的各種高度及視距的變化又極易帶來屏障的不悅之感。
?斜地:具有動態特征(明確的運動導向,強烈的流動感),并能限制和封閉空間,越陡越高,外部空間感越強,反之,也令人有不舒服不安定感。
天覆:“天花”、“天蓋”。
?平者:通過劃分明確的平面界限而具有領域性、秩序性。
?斜者:具有強烈的方向感,向高住一方擴張。
?隆起者:穹隆有向心、內聚、收斂的感覺,拱形有沿縱軸的內聚感,并具有流動之勢。
?下吊者:中央下垂有離心擴散之勢,它將人的視線引向外部,中軸線低垂而側升高時,具有沿縱軸線的外向感。
?錯落者:形成感覺類似隆起車下吊,之勢區域界限有明確的劃分。
?曲折者:縱向有引導流動之勢,橫向有起伏變化的節奏,都造成擴展空間的力。
圍閉
彎曲者:
?垂直與地面彎曲,使空間產生內外、柔和而富有動感。
?兩個以上不平行彎曲的柱面組合時,若相向,有閉合感,駐足感,若相背,則通過的疏散感,兩個平行彎曲的圓柱面,具有強烈的引導性和有趣的流動感。
側斜者:
?與地面而非直角相交,大于45,空間兼備“天覆”和“圍閉”的作用,小于45,則易成地載。
?側斜使人產生崇高、敬仰感;俯斜使人感到慈祥、親切。
?兩個平行或不平行的立面。向內傾斜時封閉性增強,具有庇護感。向外傾斜時封閉感減弱,雖然開朗卻有沉重感。
限定要素的形狀和比例的變化
中心限定與限寬物的形狀有重要聯系、可以點(塊)、線、面分別歷來研究。
分隔限定的空間形狀與限寬面的形狀有關。每個與位限定面都會影響空間的形狀,但地載的分隔形狀具有主導作用。同一空間的其它各相關線寬的形狀比例,對于決定空間形狀起著輔助的作用。
限定空間的大小和數量的變化,空間的大小對于精神感覺的影響很大,從兩方面認識:
大小的變化,對人的影響:
?絕對的大?。ㄒ匀梭w的尺度)
宏大的空間使人感到不可控制,因而產生崇高敬仰的感變。
低矮和小面積的空間有寧靜、親切的感覺,若處理不好則壓抑、郁悶感。
?相對的大?。聪薅臻g對應的面寬和距離的比例關系)。
數量變化,對人的感覺的影響:
?單一的空間主要使引起人的視線的運動,即“一眼穿”的感受
?多重空間的組合除造成視線運動之外,更有親身經歷的運動,故產生界造、序列等時間上的變化。
限定程度的變化
空間分隔限定主要依托于面來進行,但實面與虛面的限定成都上有很大的差異。虛面的 構成是線材的排列和編織,其限定程度依線材的粗細,疏密等的多少來決定,一般有以下三種變化。
以實面為主,虛實比例中,實面為主,被限定空間給人完全斷絕或凝聚不動的感受。
以虛面為主,透氣性好,通透而流動。
通透者,隔中有聯,氣勢主次有致(虛實相間),即顯露者,實隔而意通,看得到摸的著,人不能跨越,但空間又不乏流動的意境,具體手法,是開洞、半隔、凹凸、透射(透明材料)。
內外空間都是具有一定范圍的限定性空間,它們的區別只有相對性,并不存在絕對的界限,即凡從內向外看的空間,就是內部空間,反之,全部在形體外看的空間,成為外部空間。
從歷史到今天,圍閉的限定點人與同類或其他生物的分界,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天覆是人與神(老天爺)的分界。
又可將有天覆的此限定空間,稱為內部空間,把沒有天覆的限定空間稱為外部空間。
內部空間的基本型
在天覆未限定的條件下,單一空間的基本型是由截面空與實的數量多少年來決定的,若以六面體為基礎,則有四皆空,一實三空、二實二空(空面平行、實面成角)、三室一空、四個實面等五類六種,其基本表情可按有外入內,再由內到外的形式分析。
?四皆空:呈現俯沖而轉向升揚的態勢。
?一實三空:呈現俯沖撞擊,反射,擴展升揚的態勢。
?二實二空(成角):呈現俯沖撞擊,強行轉向升揚的態勢。
?二實二空(平行):呈現俯沖夾流,快速開物。
?三室一空:呈現俯沖,渦流,返回升揚。
?四個實面:呈現收攏、駐留的態勢。
內部空間的分隔:尋求空間力象的豐富與變化,進行了橫、豎再分隔。
豎向分隔:
?通隔:分隔面從地載直通天覆,為了不致隔死,多排列線材。
?半隔:分隔的面只占空間的某一部分,可以是實面,也可以是虛面,也可以是透明材料。
橫向分隔:通常為半隔(小于深度或高度的二分之一,又分為單面、對面或環形分隔),根據高度的不同,分隔效果也不一樣,位置較高時,分隔面下的空間與主體空間融為一體,位置較低時,分隔面下的空間具有相對的獨立性。注意:
o空間力象的整體性,而不是天覆、地載或圍閉的各自分隔。
o分隔并不意味著平均對待,而是一種有層次、有主從、有變化的完整統一的空間效果。
o人的認識主體的參與性應置身其中去領略空間的整體。
內部空間的組合
內部空間的組合特征
?一是各空間均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即兩個毗鄰的空間不能同時在視野內完整地呈現。
?二是全部內部空間應該貫“氣”,而且主體可以進入。
組合的形式
分為接觸的組合與分離的組合(主要應用于外部空間)。
接觸的組合:分點接觸、面接觸、線接觸、體接觸,體接觸變化最豐富。
o兩個單一空間的組合:分“互鎖”和“包容”兩種類型。
互鎖:兩個內部空間相互有一部分空間區域的相重疊,成為共有空間地帶。對此地帶取不同的處理手法,將得到極不同的空間效果,可分為三種類型:共享、主次和過渡。
?共享空間:兩個空間在互鎖中仍能維持各自空間形狀的特性,并共享它們所相互重疊的空間,從而給以曖昧多義的空間感覺。使重疊部分作為共享空間的條件是該部分的天覆、地載皆備,而圍合則可有可無,若有也只能取半隔或顯露通透的形式。
?主次空間:
兩個空間互鎖時,其中一個是主空間,相疊部分與主空間聯合,以保持主空間形狀的完整性,另一空間形狀則因此而成為減缺形,并變得從屬、曖昧。
?過渡空間:兩個空間互換時,相疊部分的形狀具有相對獨立的個性,成為原有兩空間的銜接空間。
包容:指兩個大小明顯不同的內部空間互相疊合時,體積大的空間將體積小的空間包容在內,兩者之間極易產生視覺及空間上的連續。在高差的前提下,體量差別越大,包容感越強。
o多數單一空間的組合
兩個單一空間的組合的基礎上,研究多個空間的組合關系,若干個空間組合在一起要求內部空間總體上的貫通,其組合方式有三種:
線性組合
中心式組合
網格式組合
線性組合創造思路:
其組合的特點
?具有鮮明而節奏感以及運動、延伸、增長的意義,有空間擴展的靈活性,可利用于其空間的發展性。
?即可水平方向組合,又可垂直方向壘積,更可以從某個水平組織為單位,再沿垂直方向重疊組合,或將某個有高差的空間組織沿垂直方向重疊組合。
?無論線型簡單或復雜,總有明確的方向和主線,所以即使連接形狀、大小不同的內空間,也能形成有序的組織。
?具有重要性的空間單位可以安排在系列的任何適當位置。為了強調,常放置在系列的中央、端點或系列的轉折處,以豐富系列的節奏。
中心式組合空間
特征:
?如果一些次要空間圍繞一個中心的主導空間,就稱為聚中心,是穩定的向心式構成,能表現出神圣。高貴的表情。
?如果次要空間以線性放射式從一個集中的核心元素向外擴展,就成為放射式,它在總體上是一個向外與周圍發生關系的外向組織,是聚中與線性的加法組合,總體常能保持靜態或動態的均衡,表情生動活潑。
網格式組合空間的特點:
創造思路:
組合特點:
?網格由結構軸線交織所構成,當平面網格向第三度方向伸展后即產生空間網格,它賦予空間以秩序性,使構成的空間單元系列產生內在的理性聯系,是感性和理性的自然揉合。
?由非結構軸線構成的網格叫次生空間網格,它主要作為劃分空間的依據,控制空間在平面方向上的變化。
內空間構成的藝術法則
動線:空間動線分為對稱和非對稱兩種,無論哪一種均避免逆程序現象,一般為環狀布局。另外,動線不能太直,以充分發揮空間流動效果。
序列:一個復雜的空間組合
往往通過對比手段,如體量對比、明暗對比和虛實對比、色彩對比、形狀對比、方向對比、標高對比等,而重復或再現則能形成統一、強調和回味。
橫向滲透:就是使橫向(與動線直交)相鄰的兩側空間在視覺上相互連通,相互因借,從而豐富空間的層次與變化,增強空間的韻味。
構成外部空間的形式
兩大類:
收斂的空間:周邊有明確邊框并向內作分隔的空間,構成方法是分區組織,是計劃性的。
擴散的空間:從內側向外增加、擴張,是無計劃的,自然發生的,構成方法是從既有空間體展開并形成各種脈絡。
以上兩種構成均以動線為骨骼(架)。
動線的創造:指實用功能的動線創造。
力和動線:根據平面形創造,無論收斂還是擴散的空間,均要保持力的一貫性,如果平面外形比較復雜,則應指出各內力的合力并強調合力以控制系統的整體。
動線空間:即各種空間體根據動線作密集構成。作密集構成的空間體有單體和群體之分,密集的形式要求形體統一。
形體統一的原則有二:
?既有個性又有統一的共性??刹捎媒咏?。類似、共同環境(共處)等手法。
?舍棄個性,只作為一個統一體的部分,如良好的連續、閉合(商店街和市場、門市)。
構成外空間的空間體——組團式空間體
即將空間體作為圍閉分隔限定的要素(面),而不是作為中心限定的要素(點)來組成沒有頂蓋(天覆),但有明確范圍的空間群體,其構成邏輯如下:
前提:
?無論空間體是簡單還是復雜,均將其集約為豎斷的三種類型:“│”型、“┬”型和“┌”型。
?從豎斷的三種類型出發,按照圍合、合抱、夾持的組合形式分離組合形成組團群體。
?再將各種群體集合聯結構成更大范圍的空間群體,故組團式空間又稱細胞型空間。
手段:
o圍合空間,將空間體聚集在中心中心開敞的空間周圍,不受外界影響,有較強的內向性(庭院式)。
其原則:要獲得最強的空間圍合感,必須使空間體間空隙降至最低限并使視線漏出。
o合抱空間:當圍繞一開放空間的空間體缺少一部分時,所構成的空間的方向必將指向開口邊,具有很強的方向性。
其原則:注意應避免空間開放邊的比例過大,否則空間特性和圍閉感將會減弱至喪失
o夾持空間:分為直線型空間和曲線型空間。
?直線型空間:空間為長條、狹窄狀,在一端或兩端均有開口,其特征是空間的焦點在空間的任何一端,具有導向性。任何在空間兩側布置具有吸引力的物體的企圖,都會起到與空間抗爭的效果(即空間的開口端比空間兩側垂直面具有更大的重要性)。
?曲線型空間:彎曲線型空間的夾持,曲線的夾持更具有有機性、趣味性和動感。注意力仍被引向終端。
o組團式空間:通過以上幾種形態進行空間的組團布置,以組成較為復雜的外部空間體系。
一般可通過自然形體與幾何形體進行綜合而復雜的構成。
各種空間體的集合連接
空間體和虛空間的主次轉換
空間體組合時不僅要考慮組合形態,還應考慮所限定的虛體形態,應時實與虛主次構成的統一體。
以虛空間為主的密集組合
?將空間體沿動線兩端的缺口封閉,封閉端底層架空或局部通透,增強動線與流通。
?避免軸線對稱布置。
?兩端強調飾物(起點與終點對稱)。
?中心空間避免直接看穿,又不能過分封閉。
以實體(空間體)為主的密集組合
?擴散性空間體傾向于內部中心(向心)。
?正相交布局,不成90度相交,而成夾角,可避免乏味、單調。
?當幾個高塔式的空間體組合,下部可連接成封閉的外部空間以限定高塔式空間體。
?地載為主的空間體組合,利用凹凸、高差變化增強趣味性。
外部空間的藝術處理手法
流動輪廓:具有統一的風格
方法:
?統一“頂”的形式(天載)。
?統一圍截處理。
?統一色彩、肌理、尺度細部處理等。
?重視每個空間的段落創造,以組成整體凝固的音樂旋律。
空間的層次
注意大小不同空間的漸進關系(序列關系),兩個大小、形狀、尺度等方面差異較大的空間的組合可插入過渡空間,增強層次感和起伏變化,如:空間的漸進關系
?外部空間——半外部(或半內部)空間——內部空間
?公共空間——半公共(或半私密)空間——私密空間
?多數集合空間——中數集合空間——少數集合的空間
?雜亂的空間——中間性的空間——藝術的(規則的)空間
?動的外部空間——中間性的空間——靜的外部空間
引導和暗示
o空間的引導是根據不同的空間布局來組織,通過對稱的主軸動線來引導,主軸線越長,主體空間越突出,引導性越強(暗示性越強)。
o自由布局的空軍愛女,主動線迂回曲折,可采用下列方法來引導與暗示:
?以彎曲的圍閉來引導,并暗示另一空間存在。
?利用垂直通道暗示上一層空間的存在。
?利用地載與天覆相結合的處理暗示前進的方向。
?使空間體處理在軸線的延長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