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構成(Interaction of Color),即色彩的相互作用,是從人對色彩的知覺和心理效果出發,用科學分析的方法,把復雜的色彩現象還原為基本要素,利用色彩在空間、量與質上的可變幻性,按照一定的規律去組合各構成之間的相互關系,再創造出新的色彩效果的過程。色彩構成是藝術設計的基礎理論之一,它與平面構成及立體構成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色彩不能脫離形體、空間、位置、面積、肌理等而獨立存在。
色彩視覺
光與色
光色并存,有光才有色。色彩感覺是離不開光的。
(1)光與可見光譜。光在物理學上是一種電磁波。從300~750THz頻率之間的電磁波,才能引起人們的色彩視覺感受。此范圍稱為可見光譜 。頻率小于300THz稱紅外線,頻率大于750THz稱紫外線。
(2)光的傳播。光是以波動的形式進行直線傳播的,具有頻率和振幅兩個因素。不同的頻率高低產生色相差別,不同的振幅強弱大小產生同一色相的明暗差別。光在傳播時有直射、反射、透射、漫射、折射等多種形式。光直射時直接傳入人眼,視覺感受到的是光源色。當光源照射物體時,光從物體表面反射出來,人眼感受到的是物體表面色彩。當光照射時,如遇玻璃之類的透明物體,人眼看到是透過物體的穿透色。光在傳播過程中,受到物體的干涉時,則產生漫射,對物體的表面色有一定影響。如通過不同物體時產生方向變化,則稱為折射,反映至人眼的色光與物體色相同。
物體色
自然界的物體五花八門、變化萬千,它們本身雖然大都不會發光,但都具有選擇性地吸收、反射、透射色光的特性。當然,任何物體對色光不可能全部吸收或反射,因此,實際上不存在絕對的黑色或白色。
常見的黑、白、灰物體色中,白色的反射率是64%-92.3%;灰色的反射率是10%-64%;黑色的吸收率是90%以上。
物體對色光的吸收、反射或透射能力,很受物體表面肌理狀態的影響,表面光滑、平整、細膩的物體,對色光的反射較強,如鏡子、磨光石面、絲綢織物等。表面粗糙、凹凸、疏松的物體,易使光線產生漫射現象,故對色光的反射較弱,如毛玻璃、呢絨、海綿等。
但是,物體對色光的吸收與反射能力雖是固定不變的,而物體的表面色卻會隨著光源色的不同而改變,有時甚至失去其原有的色相感覺。所謂的物體“固有色”,實際上不過是常光下人們對此的習慣而已。如在閃爍、強烈的各色霓虹燈光下,所有建筑及人物的服色幾乎都失去了原有本色而顯得奇異莫測。
另外,光照的強度及角度對物體色也有影響。
色彩顯示
我們知道物體的色彩是對色光反射的結果,那么,計算機顯示器的色彩如何生成的呢?彩色顯示器產生色彩的方式類似于大自然中的發光體。在顯示器內部有一個和電視機一樣的顯像管,當顯像管內的電子槍發射出的電子流打在熒光屏內側的磷光片上時,磷光片就產生發光效應。三種不同性質的磷光片分別發出紅、綠、藍三種光波,計算機程序量化地控制電子束強度,由此精確控制各個磷光片的光波的頻率,再經過合成疊加,就模擬出自然界中的各種色光。
色立體
原理
色立體是依據色彩的色相、明度、純度變化關系,借助三維空間,用旋圍直角坐標的方法,組成一個類似 球體的立體模型。它的結構類似于地球儀的形狀,北極為白色,南極為黑色,連接南北兩極貫穿中心的軸為明度標軸,北半球是明色系,南半球是深色系。色相環的位置則赤道線上,球面一點到中心軸的重直線,表示純度系列標準,越近中心,純度越低,球中心為正灰。
分類
色立體有多種,主要有美國蒙賽爾色立體、德國奧斯特瓦爾德色立體、日本色研色立體等。
色彩對比
色相對比
兩種以上色彩組合后,由于色相差別而形成的色彩對比效果稱為色相對比。它是色彩對比的一個根本方面,其對比強弱程度取決于色相之間在色相環上的距離(角度),距離(角度)越小對比越弱,反之則對比越強。
1.零度對比
(1)無彩色對比
無彩色對比雖然無色相,但它們的組合在實用方面很有價值。如黑與白 、黑與灰、中灰與淺灰,或黑與白與灰、黑與深灰與淺灰等。對比效果感覺大方、莊重、高雅而富有現代感,但也易產生過于素凈的單調感。
(2)無彩色與有彩色對比
如黑與紅、灰與紫,或黑與白與黃、白與灰與藍等。對比效果感覺既大方 又活潑,無彩色面積大時,偏于高雅、莊重,有彩色面積大時活潑感加強。
(3)同種色相對比
一種色相的不同明度或不同純度變化的對比,俗稱姐妹色組合。如藍與淺藍(藍+白)色對比,橙與咖啡(橙+灰)或綠與粉綠(綠+白)與墨綠(綠+黑)色等對比。對比效果感覺統一、文靜、雅致、含蓄、穩重,但也易產生單調、呆板的弊病。
(4)無彩色與同種色相比
如白與深藍與淺藍、黑與桔與咖啡色等對比,其效果綜合了(2)和(3)類型的優點。感覺既有一定層次,又顯大方、活潑、穩定。
2.調和對比
(1)鄰接色相對比
色相環上相鄰的二至三色對比,色相距離大約30度左右,為弱對比類型。如紅橙與橙與黃橙色對比等。效果感覺柔和、和諧、雅致、文靜,但也感覺單調、模糊、乏味、無力,必須調節明度差來加強效果。
(2)類似色相對比
色相對比距離約60度左右,為較弱對比類型,如紅與黃橙色對比等。效果較豐富、活潑,但又不失統一、雅致、和諧的感覺。
(3)中差色相對比
色相對比距離約90度左右,為中對比類型,如黃與綠色對比等,效果明快、活潑、飽滿、使人興奮,感覺有興趣,對比既有相當力度,但又不失調和之感。
3.強烈對比
(1)對比色相對比
色相對比距離約120度左右,為強對比類型,如黃綠與紅紫色對比等。效果強烈、醒目、有力、活潑、豐富,但也不易統一而感雜亂、刺激、造成視覺疲勞。一般需要采用多種調和手段來改善對比效果。
(2)補色相對比
色相對比距離180度,為極端對比類型,如紅與藍綠、黃與藍紫色對比等。效果強烈、眩目、響亮、極有力,但若處理不當,易產生幼稚 、原始、粗俗、不安定、不協調等不良感覺。
明度對比
兩種以上色相組合后,由于明度不同而形成的色彩對比效果稱為明度對比。它是色彩對比的一個重要方面,是決定色彩方案感覺明快、清晰、柔和、強烈、朦朧與否的關鍵。
其對比取決于色彩在明度等差色級數,通常把1——3劃為低明度區,8——10劃為高明度區,4——7劃為中明度區。(圖)在選擇色彩進行組合時,當基調色與對比色間隔距離在5級以上時,稱為長(強)對比,3——5級時稱為中對比,1——2級時稱為短(弱)對比。據此可劃分為九種明度對比基本類型:
(1)高長調 如10:8:1等,其中10為淺基調色,面積應大,8為淺配合色,面積也較大,1 為深對比色,面積應小。該調明暗反差大,感覺刺激、明快、積極、活潑、強烈、雄偉、警惕、有爆發力。
(2)高中調 如10:8:5等,該調明暗反差適中,感覺明亮、愉快、清晰、鮮明、安定。
(3)高短調 如10:8:7等,該調明暗反差微弱,形象不分辯,感覺優雅、少淡、柔和、高貴、軟弱、朦朧。
(4)中長調 如4:6:10或7:6:1等,該調以中明度色作基調、配合色,用淺色或深色進行對比,感覺強 硬 、穩重中顯生動、男性化。
(5)中中調 如4:6:8或7:6:3等,該調為中對比,感覺較豐富。
(6)中短調 如4:5:6等,該調為中明度弱對比,感覺含蓄、平板、模糊。
(7)低長調 如1:3:10等,該調深暗而對比強烈,感覺深沉、高雅、尊貴。
(8)低中調 如1:3:6等,該調深暗而對比適中,感覺保守、安寧、樸實。
(9)低短調 如1:3:4等,該調深暗而對比微弱,感覺憂郁、神秘、孤寂、恐怖。
另外,還有一種最強對比的1:10最長調,感覺強烈、單純、生硬、銳利、眩目等。
純度對比
兩種以上色彩組合后,由于純度不同而形成的色彩對比效果稱為純度對比。它是色彩對比的另一個重要方面,但因其較為隱蔽、內在,故易被忽略。在色彩設計中,純度對比是決定色調感覺華麗、高雅、古樸、粗俗、含蓄與否的關鍵。
其對比強弱程度取決于色彩在純度等差色標上的距離,距離越長對比越強,反之則對比越弱。
如將灰色至純鮮色分成10個等差級數,通常把1——3劃為低純度區,8——10劃為高純度區,4——7劃為中純度區(圖)。在選擇色彩組合時,當基調色與對比色間隔距離在5級以上時,稱為強對比;3——5級時稱為中對比;1——2級時稱為弱對比。據此可劃分出九種純度對比基本類型。
(1)鮮強調 如10:8:1等,感覺鮮艷、生動、活潑、華麗、強烈。
(2)鮮中調 如10:8:5等,感覺較刺激,較生動。
(3)鮮弱調 如10:8:7等,由于色彩純度都高,組合對比后互相起著抵制、碰撞的作用,故感覺刺目、俗氣、粗魯、原始、火爆。如果彼此相距離離大,這種效果將更為明顯、強烈。
(4)中強調 如4:6:10或7:5:1等,感覺適當、大眾化。
(5)中中調 如4:6:8或7:6:3等,感覺溫和、靜態、舒適。
(6)中弱調 如4:5:6等,感覺平板、含混、單調。
(7)灰強調 如1:3:10等,感覺大方、高雅而又活潑。
(8)灰中調 如1:3:6等,感覺相互、沉靜、較大方。
(9)灰弱調 如1:3:4等,感覺雅致、細膩、耐看、含蓄、朦朧、較弱。
另外,還有一種最弱的無彩色對比,如白:黑、深灰:淺灰等,由于對比各色純度均為零 ,故感覺非常大方,莊重,高雅,樸素。
紋理對比
面積位置
形態作為視覺色彩的載體,總有其一定的面積,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面積也是色彩不可缺少的特性。藝術設計實踐中經常會出現雖然色彩選擇比較適合,但由于面積、位置控制不當而導致失誤的情況 。
1.色彩對比與面積的關系
(1)色調組合,只有相同面積的色彩才能比較出實際的差別,互相之間產生抗衡,對比效果相對強烈。
(2)對比雙方的屬性不變,一方增大面積,取得面積優勢,而另一方縮小面積,將會削弱色彩的對比。
(3)色彩屬性不變,隨著面積的增大,對視覺的刺激力量加強,反之則削弱。因此,色彩的大面積對比可造成眩目效果。如在環境藝術設計中,一般建筑外墻、室內墻壁等都選用高明度、低純度的色彩,以減低對比的強度,造成明快、舒適的效果。
(4)大面積色穩定性較高,在對比中,對它色的錯視影響大;相反,受它色的錯視影響小。
(5)相同性質與面積的色彩,與形的聚、散狀態關系很大的是其穩定性,形狀聚集程度高者受它色影響小,注目程度高,反之則相反。如戶外廣告及宣傳畫等,一般色彩都較集中,以達到引人注意的效果。
2.色彩對比與位置的關系
(1)對比雙方的色彩距離越近,對比效果越強,反之則越弱。
(2)雙方互相呈接觸、切入狀態時,對比效果更強。
(3)一色包圍另一色時,對比的效果最強。
(4)在作品中,一般是將重點色彩設置在視覺中心部位,最易引人注目。如井字形構圖的4個交叉點。
肌理對比
色彩與物體的材料性質、形象表面紋理關系很為密切,影響色彩感覺的是其表層觸覺質感及視覺 感受。
(1)對比雙方的色彩,如采用不同肌理的材料,則對比效果更具情趣性。
(2)同類色或同種色相配,可選用異質的肌理材料變化來彌補單調感。如將同樣的紅玫瑰花印制在薄尼龍沙窗及粗厚的沙發織物上,它們所組成的裝飾效果,既成系列配套,又具材質變化色彩魅力。
(3)繪畫及色彩表現中,應用各種色料及繪具可產生出不同的肌理效果,如水彩、水粉、油畫、丙烯等各色顏料及蠟筆、馬克筆、鋼筆、毛筆等各類畫筆。
(4)同樣的顏料采用不同的的手法創造出許多美妙的肌理效果,以強化色彩的趣味性、情調性美感。如拓、皴、化、防、拔、撒、涂、染、勾、噴、扎、淌、刷、括、點等上色手法。
連續對比
(1)發生在同一時間、同一視域之內色彩對比稱為色彩的同時對比。這種情況 下,色彩的比較、襯托、排斥與影響作用是相互依存的。如在黃色紙張上涂一小塊灰色,這種感覺越強,出現所謂的補色錯視。再如在黑紙上涂一灰色小方塊,白紙上涂一同樣面積及深淺的灰色小方塊,同時對比的視覺感受是黑紙上的灰色更顯明亮,形成所謂的明度錯視。
(2)色彩對比發生在不同的時間、不同視域、但又保持了快捷的時間連續性,自然數為色彩的連續對比。
人眼看了第一色再看第二色時,第二色會發生錯視。第一色看的時候越長,影響越大。第二色的錯視傾向于前得的補色。這種現象是視覺殘像及視覺生理、心理自我平衡的本能所致。如醫院中手術室環境及開刀醫、護人員工作服都選用藍綠色,顯然是為了“中和”血液 紅色,巧妙地利用色彩的連續對比,使醫生注視了藍綠色后,不但可減少、恢復視覺的疲勞,同時更易看清細小的血管、神經等,從而有利于保證手術進行的準確性和安全性。
色彩推移
特點種類
色彩推移是將色彩按照一定規律有秩序地排列、組合的一種作品形式。種類有色相推移、明度推移、純度推移、互補推移、綜合推移等。其特點是具有強烈的明亮感和閃光感,富有濃厚的現代感和裝飾性,甚至還有幻覺空間感。
(1)色相推移 將色彩按色相環的順序,由冷到暖或由暖到冷進行排列、組合的一種漸變形式。為了使畫面豐富多彩、變化有序,色彩可選用色相環(似地球赤道),也可選用含白色或淺灰的色相環(似地球北半球的緯線),亦可選用含中灰、深灰、黑色的色相環(似地球南半 球的緯度)。
(2)明度推移 將色彩按明度等差級系列的順序,由淺到深或由深到淺進行排列、組合的一種漸變形式。一般都選用單色系列組合,也可選用兩個色彩的明度系列,但也不宜擇用太多,否則易亂易花,效果適得其反。
(3)純度推移 將色彩按等差級數系列的順序由鮮到灰或由灰到鮮進行排列組合的一種漸變形式?;パa推移是處于色相環通過圓心180度兩端位置上一對色相的純度組合推移形式。
(4)綜合推移 將色彩將色相、明度、純度推移進行綜合排列、組合的漸變形式,由于色彩三要素的同時加入,其效果當然要比單項推移復雜、豐富得多。
構圖形式
色彩推移是一種特殊的作品形式,其構圖及形象組織亦有相應的特點和基本規律。
1.平行推移 將色彩按平行的垂直線、水平線、斜線、曲線或不規則進行等間隔或不等間隔條紋狀、有秩序地安排、處理。
2.放射推移
(1 )定點放射 又稱日光放射、離心放射、畫面應確定 一個或多個放射點,然后將色彩圍繞入射點等角度或不等角度排列、組合。
(2)同心放射 又稱電波放射,畫面有一個或多個放射中心,將色彩從放射中心作同心圓、同心方、同心三角、同心多邊、同心不規則等形象,向外擴散處理、安排。
(3)綜合放射 將定點放射和同心放射綜合在一個畫面中進行組織、處理。
3.綜合推移 將平行推移和放射推移的手法同時出現、安排在一個畫面中,使作品的形態形成曲、直、寬、窄、粗、細等對比,構圖復雜、多變、效果更為豐富、有趣。但為防止產生散、亂、花、雜的弊病,畫面一般只應有一個中心或主體,或一主一次,切忌多中心和多主體。
4.錯位、透疊及變形
(1)錯位 有整體錯位和局部錯位兩種情況 。整體錯位是為了進行色相的冷暖對比、明度的明暗對比、純度的鮮灰對比,將底、圖的色彩作整體的、相反的排列。例如底色冷到暖,則圖色暖到冷,底色明到暗,則圖色暗到明,底色鮮 到灰,圖色灰到鮮。
局部錯位是處理有規則塊狀色彩排列時采用的方法。例如第一排用1、2、3、4號色,第二排用2、3、4、5號色,第三排用3、4、5、6號色等,每排錯開一級或多級。有時,為了某種光感及立體感處理需要,也可同時向左右兩邊錯位,例如第一排用1、2、3、4號色,左右第二排同時都用2、3、4、5號色作對稱式錯位。
(2)透疊 是一種當兩個形體相重疊時,處理成兩者都能顯現形體、輪廓的表現手法。色彩透疊可產和透明、輕快的效果,趣味性和現代感很強。當底形和面形重疊時,如果設色相差級數小,則兩者小有緊貼感。當色彩級數差增大時,則兩者的空間感也隨之增大而有遠離感。
(3)變形 色彩推移的可變性及創造性開發余地很大,在掌握基本構圖形式、鳳色規律后進行種種變化,充分發揮個人的構思想象,將會產生無窮無盡的佳作。
變化的形式很多,例如定點放射的放射線一般都處理成直線,可作弧線變形處理,成有單向轉動感的風車狀,也可作雙向交叉處理,則效果更復雜豐富等等。
綜合對比
多種色彩組合后,由于色相、明度、純度等不同差別,所產生的總體效果稱為綜合對比。這種多屬性、多差別對比的效果,顯然要比單項對比豐富、復雜得多。事實上,色彩單項對比的情況 很難成立,它們不過是色彩對比中一個側面,因此,在創作和設計實踐中都較少應用。設計師在進行多種色彩綜合對比時要強調、突出色調的傾向,或以色相為主,或以明度為主,或以純度為主,使某一主面處于主要地位,強調對比的某一側面。
色相角度
從色相角度可分為淺、深等色調傾向。從明度角度可分淺、 中、灰等色調傾向。
感情角度
從感情角度可分冷、暖、華麗、古樸、高雅、輕快等色調傾向。
色調變化
色調種類
綜上所述,色調傾向大致可歸納成鮮色調、灰色調、淺色調、深色調、中色調等。
1.鮮色調
在確定色相對比的角度、距離后,尤其是中差(90度)以上的對比時,必須與無彩色的黑、白、灰及金、銀等光澤色相配,在高純度、強對比的各色相之間起到間隔、緩沖、調節的作用,以達到既鮮艷又直接、既變化又統一的積極效果。感覺生動、華麗、興奮、自由、積極、健康等。
2.灰色調
在確定色相對比的角度、距離后,于各色相之中調入不同程度、不等數量的灰色,使大面積的總體色彩向低純度方向發展,為了加強這種灰色調傾向,最好與無彩色特別是灰色組配作用。感覺高雅、大方、沉著、古樸、柔弱等。
3、深色調
在確定色相對比的角度、距離時,首先考慮多選用些低明度色,然后在各色相之中調入不等數量的黑色或深白色,同時為了加強這種深色傾向,最好與無彩色中的黑色組配使用,感覺寂靜、充實、古雅、樸實、憂郁、安穩、女性化等。
4、淺色調
在確定色相對比的角度、距離時,首先考慮多選用些高明度色相,如白、黃、綠、藍等,然后在各色相之中調入不等數量的白色或淺灰色,同時為了加強這種粉色調傾向,最好與無彩色中的白色組配使用。
5、中色調
是一種使用最普遍、數量最眾多的配色傾向,在確定色相對比的角度、距離后,于各色相中都加入一定數量黑、白、灰色,使大面積的總體色彩呈現不太淺也不太深,不太鮮也不太灰的中間狀態。感覺隨和、樸實、大方、穩定等。
在優化或變化整體色調時,最主要的是先確立基調色的面積統治優勢。一幅多色組合的作品,大面積、多數量使用鮮色,勢必成為鮮調,大面積、多數量使用灰色,勢必成為灰調,其他色調依此類推。這種優勢在整體的變化中能使色調產生明顯的統一感,但是,如果只有基調色而沒有感到單調、乏味。如果設置了小面積對比強烈的點綴色、強調色、醒目色,由于其不同色感和色質的作用,會使整個色彩氣氛豐富?;钴S起來。但是整體與對比是矛盾的統一體,如果對比、變化過多或面積過大,易破壞整體,失去統一效果而顯得雜亂無章。反之,若面積太小則易被四周包圍的色彩同化、融合而失去預期的作用。
變調
變調即色調的轉換,是藝術設計中色彩選擇多方案考慮及同品種多花色系列設計的重要課題,變調的形式一般有定形變調、定色變調、定形定色變調等。
1、定形變調
實質為保持形態(圖案、花形、款式等)不變的前提下,只變化色彩而達到改變色調傾向的目的,是紡織、服裝、裝潢、包裝、裝幀、環藝等多種實用美術中,經常采用的產品同品種、同花形、多色調的設計構思方法。
定形變調主要有兩種形式。
(1)同明度、同純度、異色相變調 即根據原有設計色調,保持明度、純度不彎,只變化色相(原有色相對比距離不變)而改變色調的傾向。其色彩選擇與組合的關鍵實質,在于要將原有整組色彩的結構保持不變,然后在色立體中圍繞中心N軸,沿色相環作水平移動,基調色移到某一色相區,就形成某一色調。如移至紅色相區組成紅色調,移至藍色相區且成藍色調等。
(2)異色相、異明度、異純度變調 根據原有色調將色相、明度、純度做全面改變,使其完全不同的色調類型。如鮮調…灰調(…表示左右箭頭)、淺調…深調、中調…鮮調、中調…淺調、深調…中調、灰調…中調、灰調…淺調、淺調…鮮調、深調…灰調、鮮調…深調等。
2、定色變調
定色變調實質是保持色彩不變,變化圖案、花形、款式等,即變化色彩的面積、形態、位置、肌理等因素,達到改變總體色調傾向之目的,是實用美術中產品、作品同色彩多方案多品種的系列設計構思方法。
色調轉變的關鍵最重要在于大面積基調色的變化,其次是將色彩作小面積點、線、面形態的交叉、穿插、并置組合,利用色彩的空間混合效應,少色產生多色的效果,鮮色產生含灰色的感覺 ,使色彩之間互相呼應、取代、置換、反轉與交織,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使各色調既有變化又很統一,既有整體性又有獨立性,從而增強系列配套之感。
3、定形定色變調
在各色調的花形與色彩都相同的前提下,可考慮大小、位置、布局進行適當變化的系列設計構思方法。
色彩混合
將兩種或多種色彩互相進行混合,造成與原有色不同的新色彩稱為色彩的混合。它們可歸納成加色法混合、減色法混合、空間混合等三種類型。
加色法
加色法混合即色光混合,也稱第一混合,當不同的色光同時照射在一起時,能產生另外一種新的色光,并隨著不同色混合量的增加,混色光的明度會逐漸提高將紅(橙)、綠、藍(紫)三種色光分別作適當比例的混合,可以得到其他不同的色光。反之,其他色光無法混出這三種色光來,故稱為色光的三原色,它們相加后可得白光。
加色法混合效果是由人的視覺器官來完成的,因此它是一種視覺混合。加色法混合的結果是色相的改變、明度的提高、而純度不并不下降。
加色法混合被廣泛 應用于舞臺燈光照明及影視、電腦設計等領域。
減色法
減色法混合即色料混合,也稱第二混合。在光源不變的情況下,兩種或多種色料混合后所產生 新色料,其反射光相當于白光減去各種色料的吸收光,反射能力會降低。故與加色法混合相反,混合后的色料色彩不但色相發生變化,而且明度和純度都會降低。所以混合的顏色種類越多,色彩就越暗越濁,最后近似于黑灰的狀態。
人們平時在繪畫、設計、染色、粉刷中的色彩調合,都屬減色法應用。
空間混合
亦稱中性混合、第三混合。將兩種或多種顏色穿插、并置在一起,于一定的視覺空間之外,能在人眼中造成混合的效果。故稱空間混合。其實顏色本身并沒有真正混 合,它們不是發光體,而只是反射光的混合。因此,與減色法相比,增加了一定的光刺激值,其明度等于參加混合色光的明度平均值,既不減也不加。
由于 它實際比減色法混合明度顯然要高,因此色彩效果顯得豐富、響亮,有一種空間的顫動感,表現自然、物體的光感,更為閃耀。
空間混合的產生須具備必要的條件。
(1)對比各方的色彩比較鮮艷,對比較強烈。
(2)色彩的面積較小,形態為小色點、小色塊、細色線等,并成密集狀。
(3)色彩的位置關系為并置、穿插、交叉等。
(4)有相當的視覺空間距離。
強刺激調和
色彩刺激調和
色彩的美感能提供給人精神、心理方面的享受,人們都按照自己的偏好與習慣去選擇樂于接受的色彩。以滿足各方面的需求。從狹義的色彩調和標準而言,是要求提供不帶尖銳的刺激感的色彩組合群體,但這種含義僅提供視覺舒適的一方面。因為過分調和的色彩組配,效果會顯得模糊、平板、乏味、單調,視覺可辯度差,多看容易使人產生厭煩、疲勞的不適應等。
但是色相環上大角度色相對比的配色類型,對人眼的刺激強烈,過分眩目的效果,更易引起視覺疲勞,而產生極不舒服的不適應感,使人心理隨著失去平衡而顯得焦躁、緊張、不安,情緒無法穩定。
因此,在很多場合中,為了改善由于色彩對比過于強烈而造成的不和諧局面,達到一種廣義的色彩調和境界,即色調既鮮艷奪目、強烈對比、生機勃勃、而又不過于刺激、尖銳、眩目,這就必須運用強刺激調和的手法。
1.面積法
將色彩對比特點是色相對比強烈的雙方面積反差拉大,使一方處于絕對優勢的大面積狀態,造成其穩定的主導地位,另一方則為小面積的從屬性質。如中國古詩詞里的“萬綠叢中一點紅”等。
2.阻隔法
又稱色彩間隔法、分離法等。
(1)強對比 阻隔 在組織鮮色調時,將色相對比強烈的各高純度色之間,嵌入金、銀、黑、白、灰等分離色彩的線條或塊面,以調節色彩的強度,使原配色有所緩沖,產生新的優良色彩效果。
(2)弱對比阻隔 為了補救因色彩間色相、明度、純度各要素對比過于類似而產生的軟弱、模糊感覺,也常采用此法。如淺灰綠、淺藍灰、淺咖啡等較接近的色彩組合時,用深灰色線條作勾勒阻隔處理,能求得多方形態清晰、明朗、有生氣,而又不對比色調柔和、優雅、含蓄的色彩美感。
3.統調法
在多種色相對比強烈色彩進行組合的情況 下,為使其達到整體統一、和諧協調之目的,往往用加入某個共同要素而讓統一色調去支配全體色彩的手法,稱為色彩統調, 一般有三種類型。
(1)色相統調 在眾多參加組合的所有色彩中,同時都含有某一共同的色相,以使配色取得既有對比又顯調和的效果。如黃綠、橙、黃橙、黃等色彩組合,其中由黃色相統調。
(2)明度統調 在眾多參加組合的所有色彩中,使其同時都含有白色或黑色,以求得整體色調在明度方面的近似。如粉綠、嫩黃、粉紅、淺雪青、天藍、淺灰等色的組合,由白色統一成明快、優美的“粉彩”色調。
(3)純度統調 在眾多參加組合的所有色彩中,使其同時都含有灰色,以求得整體色調在純度方面的近似。如藍灰、綠灰、灰紅、紫灰、灰等色彩組合,由灰色統一成雅致、細膩、含蓄、耐看的灰色調。
4、削弱法
使原來色相對比強烈的多方,從明度及純度方面拉開距離,減少色彩同時對比下越看越顯眼、生硬、火爆的弊端,起到減弱矛盾、沖突的作用,增強畫面的成熟感和調和感。如紅與綠的組合,因色相對比距離大,明度、純度反差小,感覺粗俗、煩躁、不安。但分別加入明度及純度因素后,情況會改觀。如紅+白=粉紅、綠+黑=墨綠,它們組合后好比紅花綠葉的牡丹,感覺變得自然生動美麗。
5、綜合法
將兩種以上方法綜合使用。如黃與紫色組合時,用面積法使黃面小,紫 面大,同時使黃中調入白色,紫中混入灰色,則變成淡黃與紫灰的組合,感覺既有力又調和,這就是同時運用了面積法和削弱法的結果。
色彩平衡
(1)色彩對稱 對稱是一種形態美學構形式,有左右對稱,放射對稱,回旋對稱等。在中心對稱軸左右兩邊所有的色彩形態對應點都處于相等距離的形式,稱為色彩的左右對稱,其色彩且合形象如通過鏡子反映出來的效果一樣如對稱點為中心,兩邊所有的色彩對應點都等距,按照一定的角度將原形置于點的周圍配置排列的形式,稱為色彩的放射對稱。回轉角作180度處理時,兩翼成螺旋槳似形態稱為色彩的回旋對稱。
對稱是一種絕對的平衡。色彩的對稱給人以莊重、大方、穩重、嚴肅、安定、平靜等感覺,但也易產生平淡、呆板、單調、缺少活力等不良印象。
(2)色彩均衡 均衡是形式美的另一構成形式。雖非對稱狀態,但由于力學上支點左右顯示異形同量、等量不等形的狀態及色彩的強弱、輕重等性質差異關系,表現出相對穩定的視覺生理、心理感受。這種形式既有活潑、豐富、多變、自由、生動、有趣等特點,又有良好的平 衡狀態,因此,最能適應大多數人的審美要求,是選擇配色的常用手法與方案。色彩的平衡還有上下平衡及前后均衡等,都要注意從一定的空間、立場、出發作好適當的布局調整。
(3)色彩不均衡 色彩布局沒有取得均衡的構成形式,稱為色彩的不均衡。在對稱軸左右或不下顯示色彩的強弱、輕重、大小存在著明顯的差異。表現出視覺心理及心理的不穩定性。由于它有奇特 、新潮、極富運動感、趣味性足等特點,在一定的環境及方案中可大膽加以應用而被人們所接受和認可,稱為“不對稱美”。但若處理不當,極易產生傾斜、偏重、怪誕、不安定、不大方的感覺,一般認為是不美的。
色彩不均衡設計,一般有兩種情況 ,一是形態本身具有對稱性,而色彩 布局不對稱,如馬戲團的半白半黑小丑裝。另一種形態本身呈不對稱狀,如歐美的袒露單肩、半胸的夜禮服。再有上下不對稱的手法。
色彩比例
色彩比例是指色彩組合設計中各部分局部與局部、局部與整體之間,長度、面積大小的比例關系。它隨著形態的變化、位置空間變換的不同而產生,對于色彩設計方案的整體風格和美感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常用的比例有等差數列、等比數列、費波那齊數列、貝爾數列、柏拉圖矩形比、平方根矩形數列、黃金分割等。
(1)黃金比例 即1:1.618為其簡約比數,實用中通常將色彩比例關系處理為2:3、3:5、5:8等序列。
(2)非黃金比例 色彩面積有大小、主次之分的配合,都被 認為是富有對比情趣而值得采用的。因為只有一方處于大面積優勢地位,一方處于小面積從屬狀態時,才能形成 色調的明確傾向,表現出對比美的和諧感覺。
色彩節奏
即明顯帶有時間及運動的特 征,能感知有規律的反復出現的強 弱及長短變化,是秩序性形式美的一種。通過色彩的聚散、重疊、反復、轉換等,在色彩的更動、回旋中形成節奏、韻律的美感。一般有三種形式。
(1)重復性節奏 通過色彩的點、線、面等單位形態的重復出現,體現秩序性美感。簡單的節奏有較短時間周期和重復達到統一的特 征,事宜 機械和理性的美感。
(2)漸變性節奏 將色彩按某種定向規律作循序推移系列變動,它相對淡化了”節拍“意識,有較長時間的周期特 征,形成反差明顯、靜中見動、高潮迭起的閃色效應。漸變性節奏有色相、明度、純度、冷暖、補色、面積、綜合等多種推移形式。
(3)多元性節奏 由多種簡單重復性節奏組成,它們在運動中的急緩、強弱、行止、起伏也受到一定規律的約束,亦可稱為較復雜的韻律性節奏。其特點是色彩運動感很強,層次非常豐富,形式起伏多變。但如處理、運用不當,易出現雜亂無章的”噪色“不良效果。
色彩呼應
亦稱色彩關聯。為使用一或相關平面、空間不同位置的色彩,相互之間有所聯系避免孤立狀態,采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照應、相互依存、重復使用的手法,從而取得具有統一協調、情趣盎然的反復節奏美感。色彩呼應手法一般有兩種:
(1)分散法 將一種或幾種色彩同時出現在作品畫面的不同部位,使整體色調統一在某種格調中,如淺藍、淺紅、墨綠等色組合,淺色作大面積基調色,深色作小面積對比色,成為粉彩的高長調類型。此時,墨綠色最好不要僅在一處出現,相對集中以外,可適當在其他部位作些呼應,使其產生相互對照的勢態。但色彩不亦過于分散,以免使畫面出現平板、模糊、零亂、累贅之感。
(2)系列法 使一個或多個色彩同時出現在作品、產品的不同平面與空間、,組成系列設計,能產生協同,整體的感覺。
色彩重點
在組配色調過程中,有時為了改進整體設計單調、平淡、乏味的狀況,增強活力感覺,通常在作品或產品某個部位設置強調、突出的色彩,以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為了吸引觀者的注意力,重點色 一般都應選擇安排在畫面中心或主要地位
重點色彩的使用在適度和適量方面應注意如下幾點:
(1)重點色面積不宜過大,否則易與主調色發生沖突,抵消,而失去畫面的整體統一感。面積過小,則易被四周的色彩所同化,不被人們注意而失去作用。只有恰當面積的重點色,才能為主調色作積極的配合和補充,使色調顯得既統一又活潑,而彼此相得益彰。
(2)重點色應選用比基調色更強烈或相對比的色彩。
(3)重點色設置不宜過多,否則多重點既無重點,多中心的安排將成為過頭設計,將會破壞主次有別、井然有序的效果,產生無序、雜亂的弊端。
(4)并非所有的作品都設置重點色彩。
(5)重點色同時應注意與整體配色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