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哲學家簡介(中外60位)
1. 泰勒士(Thales,約前624—前550),古希臘最早的哲學家。米利都學派的創始人,他提出的“水是萬物的本原”被認為是西方第一個哲學命題。他也被看作是哲學唯物主義的先驅。
2. 畢達哥拉斯(Pythagoras,約前580—前500)生于伊奧尼亞海域的薩摩斯島。畢達哥拉斯派的創始人和首領。該派提出數是萬物的本原,數是眾多的、不變的,他們認為數目是最智慧的,和諧是最美好的,并認為靈魂不朽。
3. 老子(前571—前471) 姓李,名耳,字伯陽,謚曰聃,春秋時思想家,道家學派的創始人。 他遺留下來的著作,僅有《五千文》即《道德經》,也叫《老子》。其核心觀念是“道”,提出了天道無為以及“道常無為,而無不為”的思想。
4. 釋迦牟尼(Sakyamuni, 公元前565—前485) 佛教創始人。姓喬達摩,名悉達多,意譯“義成就者”,尊稱釋迦牟尼。印度人。佛陀的思想代表了當時一定階層的利益和看法。主要學說有:四諦說、緣起說、無常、無我論、業報輪回論和涅磐論。生前并無著作,死后他的言行由弟子們記錄整理匯編為經、律、論三藏。
5. 孔子(前551—前479) 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其學以“仁”為核心,崇尚“忠恕”之道,又以孝悌為仁之本。他相信天命,又重視人為;在教育上主張因材施教;政治上提出“正名”的主張,認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應實符其名;提倡德治和教化。主要著作有《論語》。
6. 巴門尼德(Parmenides,約前540—前470) 生于愛利亞,愛利亞派的哲學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著有《論自然》一書。他指出了真理之路和意見之路的區分:意見之路按眾人的習慣認識感覺對象;真理之路則用理智來進行辯論,“是者”就是真理的對象。
7. 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約前535—前475) 出生于愛菲斯王族。是愛菲斯學派的代表人物。他認為火是萬物的本原,火轉化成萬物是火的消耗和熄滅,萬物轉化成火是火的充裕和燃燒。著有《論自然》一書,現有殘篇留存。
8. 蘇格拉底(Socrates,約前469—前399) 古希臘哲學家,雅典人。他的幾個重要的哲學命題是“認識你自己”、“德性即知識”。他是把哲學的對象從自然轉向人類的偉大哲學家。他的生平事跡和思想主要由他的學生整理在《回憶錄》中。
9. 墨子(約前468—前376) 名翟,春秋末戰國初思想家、教育家、學者,墨家學派創始人。墨子的學說和思想收錄在《墨子》中,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尚賢》、《尚同》、《兼愛》、《非攻》、《節用》、《節葬》、《天志》、《明鬼》、《非樂》、《非命》等篇目。墨子的學說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幾點:①兼愛非攻②天志明鬼③尚同尚賢④節用。
10. 柏拉圖(Platon,前427—前347) 古希臘客觀唯心主義哲學家。提出“理念論”,認為理念是一,萬物是對理念的分有,并指出靈魂是不死的,一切學習都是在回憶。代表作有《巴門尼德篇》、《國家篇》、《斐多篇》等。
11. 第歐根尼(Diogenes, ?—約公元前320) 犬儒學派(希臘一哲學派別,它強調禁欲主義的自我滿足,放棄舒適環境)的典型人物。他認為除了自然的需要必須滿足外,其它的任何東西,包括社會生活和文化生活,都是不自然的、無足輕重的。他揭露大多數傳統的標準和信條的虛偽性,號召人們回復簡樸的自然的生活。代表作有《共和國》一書。
12. 亞里士多德(Aristotle,前384—前322) 古希臘哲學家、科學家。馬克思在《資本論》中稱他為“古代最偉大的思想家”。他否定柏拉圖的“理念論”,認為具體的單個事物是獨立存在的第一實體;提出著名的“四根說”;肯定認識來源于感覺,把人的心靈比作“蠟快”,感覺是外物印在蠟快上的印記。代表作有《工具篇》、《物理學》、《形而上學》等。
13. 孟子(約前372—前289) 名軻,字子輿,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并發展為仁政學說;提出“民貴君輕”說;主張盡心知性知天;強調認識論和倫理學相統一的“天人合一”說;還指出了“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的歷史事實。他的學說對后世影響極大,有“亞圣”之稱。著作有《孟子》。
14. 莊子(約公元前369—前286) 名周,字子休,戰國中期著名思想家、文學家,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繼承和發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觀點,認為道是無限的、“自本自根”、“無所不在”的。其思想包含了樸素辯證法因素,同時又有相對主義和宿命論的傾向。莊子的哲學思想達到了很高的思維水平,對后世影響很大。著作有《莊子》。
15. 荀子(前313—前238) 名況,號卿,戰國末期儒家學派重要代表人物,是我國古代杰出的唯物主義思想家、教育家。現存的《荀子》三十二篇,大部分是荀子自己的著作,涉及到哲學、邏輯、政治、道德許多方面的內容。他相信人定勝天,提出“性惡論”,主張禮法兼治,堅持“正名”之說,強調封建等級,反對世襲,強調“學”的重要性。
16. 董仲舒(前179—前104) 西漢哲學家,今文經學大師,專治《春秋公羊傳》。其學以儒家宗法思想為中心,雜以陰陽五行說,把神權、君權、父權、夫權貫串在一起,形成封建神學體系;該體系的中心是“天人感應”說;他還提出“三綱五常”的封建倫理和把人性分為上、中、下三品的論點;宣揚“黑、白、赤三統”循環的歷史觀。著作有《春秋繁露》及《董子文集》。
17. 司馬遷(前145或前135—?) 字子長,西漢史學家,文學家,主要著作有《史記》?!妒酚洝肥俏覈钤绲耐ㄊ罚_創了紀傳體史書的形式。他懷疑天能賞善罰惡的神學觀點,認為社會發展即人們對“利”的追求,謀利是人的天性。還提出“人富而仁義附焉”,試圖以經濟生活說明社會道德。
18. 西塞羅(Cicero,Marcus Tullius,前106—前43年) 羅馬共和國晚期的國務活動家,貴族奴隸主的思想代表。他把伊壁鳩魯的“快樂論”歪曲為“縱欲主義”。提出“天賦觀念論”的唯心主義先驅論,宣揚靈魂神圣、靈魂不朽等神秘主義思想。今存《論善與惡之定義》、《論神之本性》、《論國家》、《論法律》等。
19. 奧古斯?。ˋurelius Augustin,354——430年) 羅馬帝國基督教思想家,教父哲學的主要代表。教父們制定的基本信條在他那里得到全面的系統化,理論化,其信條有:一是“三位一體”,二是“創世”說,三是“原罪”說,四是“天國報應”說,五是“教權至上”說。代表作有《論自由意志》、《論三位一體》、《上帝之城》等。
20. 慧能(638—713) 本姓盧,唐僧人,禪宗南宗創始人,被推為禪宗六祖。他以“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表示他對佛理的體會;在禪宗上他宣傳“見性成佛”。其說教在死后由弟子匯編成書,稱《六祖壇經》。
21. 張載(1020—1077) 北宋哲學家,字子厚,世稱橫渠先生。理學創始人之一。講學關中,故其學派稱為“關學”。肯定“氣”是充塞宇宙的實體,認為物質的氣是永恒的、不生不滅的,批判了佛、道兩家關于“空”、“無”的觀點。主要著作有《正蒙》、《經學理窟》、《易說》等,編入《張子全書》。中華書局于1978年出版《張載集》。
22. 安瑟倫(Anselm,Canterbury,1033—1109) 意大利中世紀佛蘭西斯派神學家、經院哲學的重要代表,極端的唯實論者,人稱“最后一個教父和第一個經院哲學家”。他提出了關于上帝存在的本體論證明,認為理性服從信仰,“我決不是理解了才能信仰,而是信仰了才能理解。因為我相信,除非我信仰了,我決不會理解”。代表作有《論道篇》、《獨白篇》、《上帝為何化身為人》等。
23. 朱熹(1130—1200) 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別稱紫陽,南宋哲學家、教育家。他發展了二程關于理氣關系的學說,集理學之大成,建立了一個客觀唯心主義的理學體系,世稱程朱學派。他的理學在明清兩代被提到了儒學正宗的地位。主要著作有《四書章句集注》、《周易本義》、《詩集傳》、《楚辭集注》以及后人編撰的《晦庵先生公文集》和《朱子語類》等多種。
24. 陸九淵(1139—1193) 南宋哲學家,字子靜,自號存齋。于江西貴溪象山建“精舍”,聚徒講學,學者稱象山先生。為“心學”創始人。以“心”為構成宇宙萬物的本原,提出“心即理”的命題,在“心”、“物”關系上,認為萬物都包羅在我心中。其學由王守仁繼承發展,世稱“陸王學派”。著作經后人編為《象山先生全集》,1981年中華書局出版《陸九淵集》。
25. 托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1226—1274年) 意大利中世紀神學家、西歐封建時期經院哲學的主要代表。認為上帝是存在的,信仰高于理性,“所謂其它科學,都是神學的婢女”。他認為人是靈魂和肉體的組合體,靈魂是會朽壞和消失的,肉體只有與靈魂相結合才構成“個體”。代表作有《反異教大全》、《神學大全》等。
26. 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 ,1483—1546年) 出生于德國的一個農民家庭,宗教改革運動的發動者,代表作有《九十五條綱領》、《致德意志基督教貴族公開書》、《教會的巴比倫之囚》、《論基督教的自由》,提出“因信稱義”說。
27. 達·芬奇(Da Vinci ,Leonardo ,1452—1519) 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著名畫家和哲學家。繪畫作品有《最后的晚餐》、《蒙娜*麗莎》,著作有《繪畫論》。
28. 王守仁(1472—1528) 明哲學家、教育家,字伯安,卒謚文成。曾筑室故鄉陽明洞,世稱陽明先生。力倡“象山之學”,認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依賴于心而存在,整個自然界以及人類社會一切事物都是“心”的表現。提出“知行合一”說,主張求理于吾心。著作由門人輯成《王文成公全書》,其中在哲學上最重要的是《傳習錄》和《大學問》。
29. 帕斯卡爾(Patrizi ,Francesco ,1529—1597) 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自然哲學家。他肯定客觀實在性是事物的根本原則,物質是一切事物的基礎和原因;一切物質由空間、光、熱和流這四種內在的原則組成。并認為神創造世界,神與光明等同。主要著作有《歷史的藝術》、《宇宙新哲學》、《逍遙派的辯論》等。
30. 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年) 英國人。他最早表達了近代科學觀,闡述了科學的目的、性質,發展科學的正確途徑,首次總結出科學實驗的經驗方法——歸納法,對近代科學發展起到指導作用。四假象說。主要著作有《偉大的復興》,包括《論學術的進展》、《新工具》。
31. 霍布斯(Hobbes ,Thomas ,1588—1679年) 英國經驗主義哲學家。提出一切知識和觀念起源于感覺經驗,并提出著名的“社會契約論”思想。代表作有《論公民》、《利維坦》、《論物體》、《論人性》。
32. 笛卡兒(Rene Descartes ,1596—1650年) 出生在一個法國貴族家庭。他提出了著名的“我思故我在”命題,并提出了“心——物”二元論的思想。代表作《指導心智的規則》、《方法談》、《第一哲學的沉思》、《哲學原理》。
33. 王夫之(1619—1692) 明清之際思想家,字而農,號薑齋。晚年隱居于湘西蒸左石船山(今湖南衡陽縣曲蘭),學者稱船山先生??偨Y和發展了中國傳統的樸素辨證法和唯物論,認為宇宙是由“氣”構成的物質實體,物質實體“氣”和客觀規律“理”,兩者不可分離。著作后人編為《船山遺書》,其中哲學上最重要的有《周易外傳》、《尚書引義》、《讀四書大全說》、《張子正蒙注》、《思問錄》、《黃書》、《噩夢》、《老子衍》、《莊子通》。
34. 斯賓諾莎(Spinoza Benedictus de ,1632—1677) 荷蘭哲學家,唯理論和無神論的主要代表之一。斯賓諾莎認為實體是唯一不變的無限的存在,沒有超自然的上帝存在,實體本身就是上帝,具有泛神論的傾向。著有《倫理學》等。
35. 洛克(Locke John ,1632—1704) 英國唯物主義哲學家,經驗論的主要代表之一。洛克發展了培根的哲學體系,認為知識起源于感覺經驗,并在政治上提出了分權理論。著有《人類理智論》、《政府論》。
36. 萊布尼茨(Leibniz ,Gottfried Wilhelm ,1646—1716) 德國哲學家,唯理論的主要代表之一,他提出了單子論,以單子作為構成萬物的基礎,說明事物的運動變化,以無限的單子序列和單子序列變化的前定和諧說明事物運動發展的連續性和變化的規律性,形成了客觀唯心主義哲學體系。著有《單子論》、《人類理智新論》。
37. 維柯(Giovanni Battista Vico,1668—1744) 意大利偉大的哲學家、語文學家、美學家和法學家,在世界近代思想文化史上影響巨大。其歷史哲學認為,由于人的意志決定行動,因而人類自己創造歷史,人類也能正確地認識歷史,找出歷史的規律性,使歷史成為一種“新科學”。其著名代表作有《新科學》。
38. 貝克萊(Berkeley ,George ,1685—1753年) 英國主觀唯心主義哲學家,生于愛爾蘭。提出“存在就是被感知”,并認為物質是虛無。代表作有《視覺新論》、《人類知識原理》、《論運動》等。
39. 孟德斯鳩(Montesquieu ,Baron de ,1689—1755) 法國啟蒙思想家、社會學家、資產階級國家與法學理論的奠基人。他提倡政府的行政、立法及司法分立和互相制衡,以此作為保證個人自由的手段。另外,還提出了“地理”說和一些法律、經濟理論。著有《波斯人信札》、《論法的精神》。
40. 伏爾泰(原名弗蘭蘇阿,馬利·阿魯埃,伏爾泰是他的筆名)(Voltaire,1694—1778) 法國啟蒙思想家。信奉自然權利說,主張人人在法律面前平等,但又認為財產權利的不平等是不可避免的;承認物質世界的客觀存在,肯定認識采源于感覺經驗。著有《哲學通信》等。
41. 休謨(David Hume ,1711—1776年) 英國不可知論哲學家。他制定了懷疑論的認識論學說,認為實體是否存在是不可知的。在知識論上提出了“習慣性聯想”說的因果論。代表作《人性論》、《人類理智研究》等。
42. 盧梭(Rousseau ,Jean-Jacques ,1712—1778) 法國啟蒙思想家,文學家、自然神論者。認為物質世界是客觀存在的,感覺是認識的根源,但不否認上帝和靈魂的存在。著有《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社會契約論》、《愛彌爾》、《懺悔錄》。
43. 康德(Kant ,Immanuel ,1724—1804) 德國古典哲學的奠基人,18世紀歐洲啟蒙運動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的先驗論哲學是近代理性主義與經驗主義矛盾的結合,他認為人的意識之外有“自在之物”,是不可認識的“本體”,人所認識的只是現象。提出永恒不變的道德原則,即絕對命令。著有《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和《判斷力批判》等。
45. 赫爾德(Herder ,Johann Gottfried ,1744—1803) 德國哲學家。把泛神論和個人主義結合起來,認為上帝是單一的無限的精神的原始力量,表現于一切事物之中。美學上提出了初步的歷史主義觀點。主要著作有《批評之林》、《關于促進人性的通信》。
46. 黑格爾(Hegel ,Georg Wilhelm Friedrich ,1770—1831) 德國古典唯哲學的集大成者,客觀唯心主義者、辯證法大師。創立了歐洲歷史上最大的唯心主義哲學體系,以絕對精神的辨證發展為對象和內容;認為世界的本原是絕對理念,世界充滿著矛盾,永遠處在運動和變化之中。著有《精神現象學》、《邏輯學》和《哲學全書》。
47. 叔本華(Schopenhauer ,Arthur ,1788—1860) 德國“悲觀主義哲學家”,唯意志主義流派的創始人,生命意志論的主要代表。他是黑格爾絕對唯心主義的反對者、新的“生命”哲學的先驅者。認為“世界是我的意志和表象”,強調意志的重要性。堅持反理性主義立場,認為現象世界是由主體派生的不是真實存在的。著有《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48. 孔德(Comte ,Isidore Auguste Marie Fraugois Xavier ,1798—1857) 法國哲學家,實證主義的奠基者、社會學的創立者。認為哲學不是抽象的推理而應以“實證的事實”為依據,即經驗事實和經驗現象。認為唯物、唯心主義都不是以“實證的事實”為研究對象,都是不確實、不科學的。著有《實證哲學教程》等。
49. 費爾巴哈(Feuerbach, Ludwig Andreas ,1804—1872) 德國唯物主義哲學家、無神論者??隙ㄈ耸亲匀坏漠a物,是思維和存在的統一體,主張唯物主義的反映論,其“人本學唯物主義”看不到人對客觀存在的主觀能動性,不了解社會實踐在認識中的作用。主要著作:《基督教的本質》。
50. 馬克思(Karl Marx,1818—1883) 德國哲學家和無產階級革命導師。他的理論和學說主要由三個部分構成: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哲學強調實踐性,是徹底的唯物論和辯證法的統一,他還實現了歷史觀領域的偉大變革,創立了歷史唯物主義。主要著作有《資本論》、《共產黨宣言》、《德意志意識形態》、《哥達綱領批判》、《法蘭西內戰》、《政治經濟學批判》等。
51. 恩格斯(F.Engels,1820—1895) 德國哲學家,主要著作有《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反杜林論》、《自然辯證法》、《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等,在這些論著中,恩格斯闡發了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提出了哲學的基本問題,批判了唯心論和不可知論,論證了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哲學。
52. 斯賓塞(Spencer ,Herbert ,1820—1903) 英國唯心主義哲學家、實證論的主要代表。他認為以庸俗進化論為基礎的綜合哲學,可以解釋一切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并主張不可知論。主要著作:《綜合哲學》、《社會學原理》《論理學原理》。
53. 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 奧地利心理學家、精神病醫師,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他從其所從事的臨床治療工作中逐步發展起了心理分析說及有關的治療方法,提出了人格的本我、自我、超我學說,認為存在于無意識中的性本能是人的心理的基本動力,是支配個人命運,決定社會發展的力量。主要著作有:《夢的解析》、《日常生活心理病理學》、《精神分析引論》、《精神分析引論新編》、《弗洛伊德自傳》等。
54 杜威 (Dewey ,John ,1859—1952),美國著名實用主義哲學家、教育學家、倫理學家和社會活動家。建立了“經驗的自然主義”或工具主義。認為哲學的任務不在于給自然界提供某種解釋,而應當探究解決人的問題的方法。宣揚多元論的唯心史觀和“新人性論”。著作有《哲學的改造》、《經驗與自然》、《確定性的追求》、《知與所知》。
55. 泰戈爾,R.(Rabindranath Tagore,1861—1941) 印度作家、詩人、哲學家。繼承印度吠檀多不二論傳統,認為世界本原是一種絕對存在。承認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存在著相互對立和矛盾的現象,但矛盾是暫時、相對的,統一和諧才是永恒、絕對的,主張通過“泛愛”調和社會的各種矛盾。著作有《生命的親證》、《人格》、《創造的統一》、《人的宗教》、《國家主義》、《文明的危機》等。
56. 辨喜(1863—1902) 即維韋卡南達(Svāmī Vivekānanda),原名挪倫特拉那特·達德(Narendranath Datta) 印度哲學家,印度教改革家,“新吠檀多派”的首倡者。他認為世界的最高本質是“梵”(宇宙精神),但物質世界同“梵”不能斷開;主張印度的各種力量應在“印度精神”的基礎上統一起來。著作有《業瑜伽》、《主瑜伽》、《智瑜伽》、《吠檀多哲學》、《現代哲學》。
57. 馬克斯.韋伯(Max Weber,1864—1920) 德國社會學家、社會哲學家、歷史學家。他開創了現代社會學的研究方法,即探尋經濟生活發展變化背后的精神驅動力量的研究方法,被稱之為“資本主義時期的馬克思”。著有《學術與政治》、《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
58. 章炳麟(1869—1936) 中國思想家、學者。初名學乘,字枚叔(一作“梅叔”)。因慕明清之際顧炎武之為人,曾改名絳,別號太炎。早期哲學具有唯物論傾向,認為“以太”是構成萬物的基本物質,強調人的精神依賴于人體,否定靈魂不滅說和鬼神論。一生著述極多,有《章氏叢書》、《章氏叢書續編》、《章氏叢書三編》等。1982年起上海人民出版社已陸續分冊出版《章太炎全集》。
59. 伯特蘭·羅素(Russell Bertrand,1872—1970) 英國著名哲學家、數學家、邏輯學家。他創立了邏輯原子論和新實在論,是現代分析哲學的創始人之一。他的哲學思想大致經歷了絕對唯心主義、邏輯原子論、新實在論、中立一元論等幾個階段。他的“羅素悖論”對20世紀的數學基礎產生了重要影響。主要著作有《西方哲學史》、《我的哲學發展》、《幸福之路》、《自由之路》、《哲學問題》、《數學原理》等。
60. 梁啟超(1873—1929) 中國學者,字卓如,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與康有為倡導變法維新,被合稱“康梁”。哲學上認為“境由心造”,強調“心力是宇宙間最偉大的東西”,推崇明王守仁的“致良知”。著述宏富,編為《飲冰室合集》。
著名的西方哲學家有:
西方古代: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
西方中世紀:奧古斯汀、阿奎那
西方近現代:
英國:培根、霍布斯、洛克、貝克萊、休謨、斯賓塞;羅素、維特根斯坦;
法國:笛卡爾、萊布尼茲、帕斯卡、斯賓洛莎、伏爾泰、狄德羅、盧梭、孔德、帕格森、薩特、???-;
德國:康德、費希特、黑格爾、費爾巴哈、馬克思、叔本華、尼采、胡塞爾、海德格爾;弗洛姆、馬爾庫塞、阿爾都塞--
美國:詹姆士、杜威、波普爾--;
最著名的十五大哲學家:柏拉圖、亞里斯多德、培根、笛卡爾、洛克、休謨、康德、黑格爾、馬克思、尼采、羅素、維特根斯坦、胡塞爾、海德格爾、薩特。
1. 柏拉圖:古希臘最杰出的哲學家。
2. 亞里斯多德:古希臘哲學及科學的集大成者。
3. 培根:第一個提出了實驗法、歸納法,進入近代的第一人。
4. 笛卡爾:大陸唯理論的創始人,確定了理性的價值。
5. 洛克:對于經驗論哲學進行了最系統的闡述。
6. 休謨:將近代哲學中的根本矛盾揭示出來。
7. 康德:哲學大師,完成哲學哥白尼式的革命,由本體論向認識論轉型。
8. 黑格爾:辯證法大師,全面總結了近代哲學。
9. 馬克思:提出辯證唯物主義與實踐哲學,極大的影響了歷史。
10. 尼采:他的唯意志超人哲學讓人深受震憾,
11. 羅素:邏輯實證主義權威,學富五車的人物。
12. 維特根斯坦:哲學天才,也屬邏輯實證主義
13. 胡塞爾:現象學宗師。
14. 海德格爾:存在主義大師。
15. 薩特:存在主義大師,對時代風氣有重要影響。
但這并非我所喜愛的哲學家,我喜歡的十大哲學家是:
柏拉圖、霍布斯、拉美特利、霍爾巴赫、斯賓洛莎;孔德、斯賓塞、馬克思、尼采、羅素。
古今中外著名哲學家一覽表
西方著名哲學家
一、古希臘時期(公元前7-2世紀)
1、 蘇格拉底(Sokrates,前469-前399,古希臘唯心主義哲學家)
2、 柏拉圖(Plato,前427-前347,古希臘客觀唯心主義哲學家,學園派創始人,蘇格拉底的學生,亞里士多德的老師)
3、 亞里士多德(Aristotles,前384-前322,古希臘哲學家、科學家,柏拉圖的學生,亞歷山大大帝的老師,逍遙學派創始人)
二、古羅馬時期(公元前2-5世紀)
1、西塞羅(Marcus Tullius Cicero,前106-前43,古羅馬政治家、雄辯家、哲學家,在哲學上,是折衷主義的代表)
2、馬可·奧勒留(Marcus Aurelius Antoninus,121-180,古羅馬皇帝[161-180],新斯多葛派哲學家)
3、奧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us,354-430,羅馬帝國基督教思想家,教父哲學的主要代表)
三、中世紀(公元5-14世紀)
1、托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1226-1274,中世紀神學家和經院哲學家,天主教多明我會會士)
2、奧卡姆(William of Occam[或Ockham],約1300-約1350,中世紀蘇國經院哲學家,執著名的“奧康剃刀”,唯名論者)
四、文藝復興時期(15-16世紀)
1、但丁(Dante Alighièri,1265-1321,意大利詩人,恩格斯稱他“是中世紀的最后一位詩人,同時又是新時代的最初一位詩人)
2、馬丁· 路德(Martin Luther,1483-1546,十六世紀德國宗教改革運動的發起者,基督教(新教)路德宗的創始人)
五、近代哲學時期(17-19.30)
1、弗蘭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英國唯物主義和整個現代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
2、霍布斯(Thomas Hobbes,1588-1679,英國機械唯物主義哲學家,《利維坦》作者)
3、洛克(John Locke,1632-1704,英國唯物主義哲學家,提出著名的白板說,經驗論者)
4、孟德斯鳩(Charles Louis de Secondat Montesquieu,1689-1755,法國啟蒙思想家、法學家)
5、休謨(David Hume,1711-1776,英國唯心主義哲學家、不可知論者,歷史學家、經濟學家)
6、盧梭(Jean Jacques Rousseau,1712-1778,法國啟蒙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學家、文學家)
7、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德國古典唯心主義的創始人)
8、邊沁(Jeremy Bentham,1748-1832,英國倫理學家、法學家,資產階級功利主義的主要代表)
9、黑格爾(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1770-1831,德國古典唯心主義的集大成者)
六、現當代哲學時期(19.30至今)
1、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德國唯心主義哲學家,唯意志論者)
2、孔德(Auguste Comte,1798-1857,法國實證主義哲學家)
3、費爾巴哈(Ludwig Andreas Feuerbach,1804-1872,德國唯物主義哲學家)
4、馬克思(Karl Marx,1818.5.5-1883.3.14,馬克思主義創始人,全世界無產階級的偉大導師和領袖)
恩格斯(Friedrich E ngels,1820.11.28-1895.8.5,馬克思主義創始人之一,全世界無產階級的偉大導師和領袖,馬克思戰友)
5、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1844-1900,德國唯心主義哲學家,唯意志論者)
6、杜威(John Dewey,1859-1952,美國唯心主義哲學家、社會學家、教育學家,實用主義者)
7、羅素(Bertrand Russell,1872-1970,英國唯心主義哲學家、數學家、邏輯學家)
中國哲學家
一、 春秋戰國
1、 儒家:孔孟荀
2、 道家:老莊
3、 法家:韓非、商鞅、李斯
二、漢
1、 董仲舒
2、 王充
三、 唐
1、 韓愈
2、 柳宗元
3、 劉禹錫
四、宋
1、 二程
2、 朱熹
3、 陸九淵
五、明
1、 王守仁
六、清
1、 黃宗羲(明夷待訪錄)
2、 王夫之
3、 顧炎武(日知錄)
4、 龔自珍(己亥雜詩)
七、近現代
1、 梁啟超
2、 胡適
3、 毛澤東
一、考生在復習時,一定要弄清哲學基本原理,并能用它來解決具體問題。
哲學原理有:
1.運用事物運動的絕對性和靜止相對性相統一的原理,分析改革與穩定、政策調整與連續性的問題。
2.運用世界物質統一性原理分析論述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3.運用物質和意識、客觀規律和主觀能動性關系論述解放思想實事求是。
4.運用質量互變規律論述社會主義改革的漸進性。
5.運用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共性與個性關系分析論述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
6.運用矛盾的主要方面與次要方面,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關系分析初級階段及其主要任務。
7.運用否定之否定規律論述社會主義前進性與曲折性的問題。
8.認識的辯證發展過程與規律和黨的群眾路線。
9.真理的相對性與絕對性與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
10.社會意識的能動作用與精神文明建設。
11.從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關系來論述社會主義改革的必要性。
二、復習時要注意區別、比較、歸納書中的基本概念、特征、觀點
1.世界的本質問題與哲學的本質問題的關系。
2.哲學是關于自然界、人類社會和思維發展最一般規律的科學,哲學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關系。
3.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質特征是在實踐性基礎上,科學性與群眾性的統一。
4.物質的惟一特性與固有屬性。
5.主觀唯心主義、客觀唯心主義、舊唯物主義、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等哲學派別的觀點。
6.認識是有限的,還是無限的問題。
7.質與量與事物是否是同一的。
8.社會意識與社會意識形態的關系,社會意識與精神文明的關系。
9.階級斗爭與社會發展的關系。
三、復習時還要特別注意成語、格言、俗語等包含的哲學原理。
比如:“各瓜得瓜,種豆得豆”、“千里之堤,毀于蟻穴”、“只見樹目,不見森林”等各包含什么樣的哲學原理。
《馬克思主義哲學》知識體系
哲學和馬克思主義哲學:哲學的基本問題
馬克思主義哲學
物質和意識:世界的物質統一性:物質觀、運動觀、世界的物質統一性
意識的起源、本質和作用:意識的起源、意識的本質、意識的作用、物質和意識、客觀規律和主觀能動性的關系
物質世界的辯證圖景:物質世界的普遍聯系和永恒發展
世界永恒發展的一般規律:質量互變規律、對立統一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
堅持唯物辯證法反對形而上學:對立統一規律是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堅持唯物辯證法,反對形而上學
實踐、認識、真理:認識和實踐:實踐、認識的主體和客體、實踐是認識的基礎、認識的辯證發展過程
認識和真理:真理和謬誤、真理的客觀性、真理的絕對性和相對性、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
唯物主義的社會歷史觀: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社會存在、社會意識 二者的關系
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社會基本矛盾、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及其運動、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及其運動
階級、國家、革命:階級和階級斗爭、國家和革命、現階段的兩類社會矛盾
人民民主專政
群眾、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杰出人物在歷史上的作用、人的本質和人的價值、社會進步和人類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