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間最基本的概念
1. 對空間最早的闡述可追溯到二千年前老子《道德經》:“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即:實體是具體的物,空虛處起作用。實體之所以有數量,正因為空虛處為之起作用,借助于“有”創造空間的“無”。
我們提供以下服務
企業展廳設計
○ 企業品牌展廳、宣傳展館
○ 企業文化中心場館
○ 品牌文化理念雕塑
○ 立體裝置設計與落地
○ 陳列道具開發
○ 辦公空間宣傳欄、文化墻
○ 企業工廠環境導視
○ 車間可視化規劃
多媒體展廳設計
○ 數字視覺
○ 弧幕投影
○ 沉浸式場景
○ 互動觸摸
○ 幻影成像
○ 裸眼3D
○ 數字沙盤
○ VR虛擬現實
特裝展示設計
○ 展示立體空間造型設計
○ 參觀動線規劃
○ 展示空間功能劃分
○ 展示燈光設計
○ 展示道具設計
○ 展覽視覺宣傳物料設計
○ 展示多媒體影像設計
○ 展示活動策劃
終端門店設計
○ 終端形象定位
○ 樣板店空間設計
○ 道具系統開發
○ 陳列系統開發
○ 旗艦網點體驗設計
○ SI模塊手冊,設計與落地
○ 模塊標準化系統落地規劃
○ 材質工藝成本控制
2. 空間的概念
虛與實的辨正關系。在一幅書法中,筆畫之間的“空虛”為虛,虛中有實,實中有虛,相互聯系,互為補充,構成“字”體。
空間:即相對于實體而存在的一種虛渺的感覺。
空間圖解:
空間的研究已成為幾乎所有視覺造型藝術設計研究的主要問題之一。如:書法、美術、雕塑、建筑、裝潢等。
空間的類型:
?一維空間:即“無”、“空”。
?二維空間:平面、平面形與“空虛部分”構成,突出“輪廓”的形。
?三維空間:立體,突出“量”的感覺,空間量、雕塑是三維空間。
?四維空間:體量本身運動部分的空間、被挪動時的空間。觀賞或使用者的空間,作用于周圍的空間即“勢空間”或知覺力場,加入了時間因素。
空間的特征:限定性、通透性、參與性、動線、序列性五個方面。
o空間的限定性:以“以之則為利,無之以為用”??臻g是無限的,也是無形的,必須把廣漠的空間作為分隔,才能使之無限變為有限,無形變為有形,即空間借助于實體的形的存在而成為有用的形。
?一般人們僅注意實體,空間形態是在不知不覺中被感受的,它傳遞的是實體之間的相互關系,表現出張力的變化,“氣”的動力。
?認識空間是人類意識進化的表現,古代僅注重實體,而今空間被當代設計所重視。
?限定的元素:
?面:具有分隔作用。
?線:排列的線,縱橫交織的網格都表現出限定的效果,但線的限定弱于面。
o內外的通透性
空間的形態不是一成不變的,它具有一種“流動性”??臻g以圍合與分隔來分又可變為:外空間和內空間,它們之間就有一種通透性。
?內部空間:空間形態能夠讓人進入其內部并從事各種活動,稱“內空間”,它既包圍空間又被空間所包圍。
?外部空間:在空間體(內空體和實體)的外部觀看其外表形態并領略許多空間體作為分離限定的效果的空間。即無頂蓋的空間,包圍“內部空間”的空間,稱“外空間”,內外部空間具有滲透與流動性。
o人的參與性
無論是外還是內部空間,都是“人性”的空間,著重要體現出人的參與性,人可在空間內外部觀賞和使用。
o空間的動線:是空間形態創造的核心。主導空間運動的力線,稱動線,它有兩種形式:對稱線和非對稱線。由于這些動線是空間形態變化的動力。
o空間的序列性
一個較復雜的空間組合,往往連續性的起伏與變化,具有序列感。一般分為五個階段:
?起始階段(前奏):開端,第一印象。
?過渡階段(引子):延伸、引導、誘導、期待。
?高潮階段(高潮):核心、中心、頂點。
?過渡階段(回味):聯想、思索、回味。
?終結階段(尾聲):良好的結束,畫句號。
人對空間的感知
物理空間和心理空間
?物理空間:實體所包圍的、可測量的空間,即空隙和空虛。
?心理空間:沒有明確邊界卻可以感知到的空間,它來自物理形態對周圍的擴張。
?空間感實質是一種潛在的運動感,是人們對形態所具有的“視覺勢能”的感受,而不是大小、長短、正歪、明暗、鮮濁等的變化,而是“?實與空蕩”的變化。
創造知覺力場
空間的緊張感
?形態具備脫離原有狀態的傾向,如同“箭頭”有一種動或啟動的可能,主要用于創造動勢和動態。
?兩個分離的形態構成一個整體的最大距離,超越這個距離,則因分散而不成其為一個整體,小于這個距離,雖然能構成整體,但或者失去兩個形態分離的意義,或者雖是兩個形態卻感到擁擠、堵塞。多用于創造一體感的張力組合。
強調空間進深
進深:指前后的距離。
強調進深就是在有限的前后距離中創造出超越有限距離或是無限的進深效果來,其基本技法是利用人們的透視經驗或造成懸念。
空間的流動感
指空虛形態的擴張作用,通過“分隔與聯系”、“引導和暗示”創造出空間的滲透感與層次感,中國傳統園林“對景”、“借景”。
麥研創意服務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