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瑪包豪斯大學(德文:Bauhaus-Universit?t Weimar),簡稱魏瑪大學 ,是位于德國魏瑪市的一所藝術設計類大學。該校是現代主義設計的發源地,對世界現代設計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對藝術與設計從傳統到現代的轉型有著巨大的貢獻 。包豪斯大學也是世界上第一所完全為發展設計教育而建立的設計學府,是全球藝術設計類院校教學體制與理念的模板。
成立宗旨
“BauHaus”這個詞是由德語動詞”bauen”建筑和名詞“haus”組合而成,粗略地理解為“為建筑而設的學?!狈从沉似鋭摻ㄕ咝闹械睦砟睿?/span>
(1 )確立建筑在設計論壇上的主導地位;
(2)把工藝技術提高到與視覺藝術平等的位置,從而削弱傳統的等級劃分;
(3)響應了1907年建于慕尼黑的“德國工業同盟的信條,即”通過藝術家、工業家和手工業者的合作而改進工業制品。
基本觀點
在設計理論上,包豪斯提出了三個基本觀點:
①藝術與技術的新統一;
②設計的目的是功能而不是產品;
③設計必須遵循自然與客觀的法則來進行。這些觀點對于工業設計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使現代設計逐步由理想主義走向現實主義,即用理性的、科學的思想來代替藝術上的自我表現和浪漫主義。
發展階段
包豪斯前后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1919—1925年),魏瑪時期。格羅皮烏斯(WALTER GROPIUS)任校長,提出“藝術與技術新統一”的崇高理想,肩負起訓練20世紀設計家和建筑師的神圣使命。他廣招賢能,聘任藝術家與手工匠師授課,形成藝術教育與手工制作相結合的新型教育制度;
第二階段(1925—1932年),德紹時期。包豪斯在德國德紹重建,并進行課程改革,實行了設計與制作教學一體化的教學方法,取得了優異成果。1928年格羅皮烏斯辭去包豪斯校長職務,由建筑系主任漢內斯·梅耶(HANNS MEYER)繼任。這位共產黨人出身的建筑師,將包豪斯的藝術激進擴大到政治激進,從而使包豪斯面臨著越來越大的政治壓力。最后梅耶本人也不得不于1930年辭職離任,由L·密斯·凡·德·羅(L MIES VAN DE ROHE)繼任。接任的密斯面對來自納粹勢力的壓力,竭盡全力維持著學校的運轉,終于在1932年10月納粹黨占據德紹后,被迫關閉包豪斯;
第三階段(1932—1933年),柏林時期。L·密斯·凡·德·羅將學校遷至柏林的一座廢棄的辦公樓中,試圖重整旗鼓,由于包豪斯精神為德國納粹所不容,面對剛剛上臺的納粹政府,密斯終于回天無力,于該年8月宣布包豪斯永久關閉。1933年11月包豪斯被封閉,不得不結束其14年的發展歷程。
歷史貢獻
(1)強調集體工作方式,用以打敗藝術教育的個人藩籬,為企業工作奠定基礎。
(2)強調標準,用以打破藝術教育造成的漫不經心的自由化和非標準化。
(3)設法建立基于科學基礎上的新的教育體系,強調科學的、邏輯的工作方法和藝術表現的結合。以上幾個要點,已經將教學的中心從比較個人的藝術型教育體系轉移到理工型體系的方向上來了;
(4)把設計一向流于“創作外型”的教育重心轉移到“解決問題”上去,因而設計第一次擺脫了玩形式的弊病,走向真正提供方便、實用、經濟、美觀的設計體系,為現代設計奠定了堅實的發展基礎。
(5)在比利時設計家亨利·凡·德·威爾德的試驗基礎上,開創了各種工作室,如金、木、陶瓷、紡織、攝影等。團結了一批卓有建樹的藝術家與設計家介入到設計中來,將設計教育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之上。
(6)打破了陳舊的學院式美術教育的框框,1920年包豪斯重要教員、色彩專家約翰尼·伊頓創立“基礎課”,在此以前是沒有所謂基礎課之說。同時創造了結合大工業生產的方式,為現代設計教育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7)培養了一批既熟悉傳統工藝又了解現代工業生產方式與設計規律的專門人才,形成了一種簡明的適合大機器生產方式的美學風格,將現代工業產品的設計提高到了新的水平。
教學影響
一直被稱為20世紀最具影響力也最具有爭議的藝術院校,在當時它是烏托邦思想和精神的中心。它創建了現代設計的教育理念,取得了在藝術教育理論和實踐中無可辯駁的卓越成就。包豪斯的歷程就是現代設計誕生的歷程,也是在藝術和機械技術這兩個相去甚遠的門類間搭建橋梁的歷程。無論是在建筑學、美術學、工業設計,包豪斯都占有主導地位。
包豪斯的設計教育觀念:
1.技術和藝術應該和諧統一
2.視覺敏感性達到理性的水平
3.對材料、結構、肌理、色彩有科學的、技術的理解
4.集體工作是設計的核心
5.藝術家、企業家、技術人員應該緊密合作
6.學生的作業和企業項目密切結合
學院爭議
不可否認,包豪斯所處的歷史、政治、經濟、社會等環境,本身不可避免地存在著某些歷史局限性,這些局限性具體而言主要表現在三方面:
一是由于它過于重視構成主義理論,強調形式的簡約,突出功能與材料的表現,忽視了人對產品的心理需求,影響了人與產品之間的情感和諧,機械、呆板、缺乏人情味和歷史感,因此受到“后現代主義”的批評。
二是包豪斯在抨擊舊的藝術形式、追求抽象幾何形式的同時,也排斥了各民族和地域的歷史及文化傳統,導致了千篇一律的國際主義風格。
三是包豪斯作為一個設計組織,其人員構成很復雜,是“先鋒派”藝術家占了主導地位,“工藝”因素超過“技術”因素,產品設計往往停留在傳統產品設計與研究上,而對現代的汽車、家電等相關產品卻少有探討。對工業和傳統工藝之間的關系,仍然帶有一些烏托邦色彩,對時代技術條件、機械化批量生產的方式和經濟概念趨向一種抽象的美學追求,而很少對實際生活需要進行考察。這種狀況,使包豪斯的歷史作用和影響力受到了嚴重的制約,在它存在的十幾年中,它的許多思想、主張大都停留在“實驗室”里,只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在美國的發展相傳播,才完成其歷史使命。